一、基本知识
甲型H1N1流感是由变异后的新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甲型H1N1流感病人为主要传染源,主要在人类中传播。虽然猪体内已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动物为传染源。
感染途径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
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4天。
临床症状与普通RL感相似,包括发热(腋温≥37.5℃)、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呕吐和(或)腹泻。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由于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发疾病,其特点仍待进一步观察总结。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但甲型H1N1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二、防护措施
1.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3.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4.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LJ桶。
5.尽可能频繁开窗,增进居住空间的空气流动。
6.如果戴口罩,必须正确使用和处置,以确保其效力,避免因不正确使用口罩增加传播风险。正确做法:用口罩仔细遮盖嘴和鼻子并系牢,尽可能减少面部与口罩之间的空隙;在口罩受潮或沾染湿气后,换上新的洁净和干燥的口罩;不要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口罩在每次使用后应丢弃并在除下后立即处理。在触摸用过的口罩后,用肥皂和水或使用酒精、洁手液洗手。
7.一旦发现染病,立即就诊,并尽量避免接触他人,控制传染范围。
什么是甲型H1N1流感?
甲型流感攻击力最强。流感是人类最常见传染病,大致分A、B、C三种类型。其中,甲型(即A型)攻击力最强,也最常见。
甲型流感病毒又根据表面密布的两种蛋白质——血细胞凝集素(H)和神经氨酸酶(N)分为不同的亚型,H有16种,N有9种。二者组合不同,病毒毒性和传播速度也不同。
种类多样的甲型流感病毒可以从野生动物传给家畜家禽等,在鸡、鸭、猪等身上广泛传播。通常,人们把多在猪群中发病的流感称作猪流感,多在禽类中发病的称作禽流感,而人类常患的季节性流感称作RL感。
不同的流感病毒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发作造成的后果也各有不同,另外有的亚型病毒可同时感染不同的生物体。比如,猪流感最常见的是H1N1亚型,但人有时也会感染H1N1亚型,严重的还会出现肺炎,甚至死亡。H5N1亚型流感病毒主要传染鸡等禽类,被称作禽流感,但这种病毒几年前肆虐全球多个国家,并且由染病的鸡等禽类传染到人,到目前已累计造成250多人死亡。
预防甲型H1N1流感要学会消毒
“消毒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重要措施之一……”请切记。所以,请认真看一下以下消毒方法和细节,以更好地做好这场流感防控保卫战!
卫生部近日印发的《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疫源地消毒指南(试行)》介绍了正确的消毒方法。
为规范甲型H1N1流感现场消毒工作,减缓或延迟疫情的传播蔓延,特制定本指南。
一、消毒原则
(一)消毒范围与对象 现场消毒的范围和对象应由公共卫生医师根据有关指征确定。应包括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环境,患者尸体等。一般不必对室外环境开展大面积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
(二)消毒方法的选择 应首选物理消毒的方法,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时,要注意选择合格的消毒剂。
二、消毒措施
(一)随时消毒
1.随时消毒是指对患者污染的物品和场所及时进行的消毒处理。医疗机构的甲型H1N流感专门病区、留观病房、隔离病房、发热门诊、感染科门诊及可能被污染的各种场所应做好随时消毒。随时消毒特别要注意下列物品和场所: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诊疗用品、生活用具、衣服、被褥、生活污水、污物等。特别要注意对相关人员的手进行及时清洗或消毒。患者诊疗场所可采取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2.医护人员和陪护应按照要求做好个人卫生防护,诊疗、护理工作结束后应洗手并消毒。
3. 在行进过程中的交通工具上发现病例和疑似病例时,应迅速采取隔离措施,将病人转移到机舱或车箱后部,其他乘客应距其3排座椅的距离。患者、乘务人员和乘客应立即带上医用防护口罩。患者最好使用单独的卫生间,无集中收集排泄物的,应排入密闭容器内,到达目的地后由专门的消毒清洁人员进行消毒处理。专门运送病人和疑似病人的交通工具还应及时对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收集处理。
(二)终末消毒
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的彻底的消毒处理,应确保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终末消毒特别要注意病家、发生疫情的公共场所和学校、乘载患者的交通运输工具和患者病房的消毒。
1.病家消毒
当患者住院、康复或死亡后,应及时做好病家的终末消毒。病家终末消毒的对象包括:住室地面、墙壁,桌、椅等家具台面,门把手,患者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玩具,厕所、卫生间等。
2.公共场所和学校
发生疫情的公共场所和学校,在病人转移后,应加强通风,并做好终末消毒,消毒对象包括:室内地面、墙壁,门把手、楼梯及其扶手,场所内的各种物品表面。
3.交通运输工具
患者离开后应对交通运输工具进行终末消毒,消毒对象包括:舱室内壁、座椅、卧铺、桌面等物体表面,食饮具,患者所用寝(卧)具等纺织品,患者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及场所、火车和飞机的卫生间。
4.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感染科门诊等每日工作结束后,以及隔离病房在患者康复、死亡或离开后,均应做好终末消毒工作,包括:地面、墙壁,桌、椅、床头柜、床架等物体表面,患者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及相关诊疗用品等。
5.终末消毒程序
(1)在出发前,应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剂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
(2)消毒人员到达疫点,首先查对地址和名称(如门牌号、单位名称、病人姓名、车辆牌照等),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做好防疫知识宣传,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
(3)对脱掉的外衣应放在自带的布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穿工作衣、隔离服、胶鞋(或鞋套),戴上N95口罩、帽子、防护眼镜、一次性乳胶手套等。
(4)仔细了解病人患病前和患病期间居住的房间、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家具,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等,据此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5)进入较大的疫点时,应先用喷雾消毒的方法在地面消毒出一条1.5米左右宽的通道,供消毒前的测量、采样和其他处理用。
(6)测算需消毒的面积。
(7)必要时,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前采样。
(8)消毒前应关闭门窗,将未被污染的贵重衣物、饮食类物品、名贵字画及陈列物品收藏好。
(9)对室内(车内)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喷雾消毒剂消毒或使用消毒剂进行擦拭。
(10)病人用过的餐(饮)具、污染的衣物若不能集中在消毒站消毒时,可在疫点进行煮沸消毒或浸泡消毒。
(11)疫点消毒工作完毕,按防护用品穿脱顺序依次脱下,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处理,重复使用的用消毒剂擦拭或浸泡消毒。
(12)必要时,到达规定的消毒作用时间后,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后采样。
(13)填写疫点终末消毒工作记录。
(14)离开现场前,嘱其在达到消毒作用时间后开窗通风,擦拭打扫。
6.消毒人员应遵守下列注意事项
(1)出发前,要检查应携带的消毒工具是否齐全无故障,消毒剂是否足够。
(2)应主动取得被消毒对象的合作和相关人员的配合。应尽量采用物理法消毒。在用化学法消毒时应尽量选择对相应致病微生物杀灭作用良好,对人、畜安全,对物品损害轻微,对环境影响小的消毒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