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leandj270 于 2012-4-15 15:25 编辑
<font size="4">饭局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注重等级与和谐的伦理型文化。收入状况如何,吃的便是什么饭。 </font><p><font size="4"> <strong>退休阶层</strong>
</font></p><p><font size="4"> 这一阶层一般从六十岁开始,但现在也有从五十五岁或更早一点退起的。因为这一年龄还有点余热,饭局还可以,吃肉骂娘的不良习惯,时有发生,偶有手脚不太麻利,就煮“康师傅”,虽然比自己的清汤挂面好许多。但也一边咽下去,一边担心防腐剂,偶尔上街买点小虾米、小鱼,与摊主计较一二毛钱,回来闹不愉快,有时孙子孙女上门,中午的饭局很快乐,但中午过后一数钞票,牢骚又来了,闷闷喝点乡镇企业造的水酒。</font></p><p><font size="4"> <strong>离休阶层</strong>
</font></p><p><font size="4"> 这个社会牢骚最多收入又不错的群体,但又让人尊敬,一般来说也是这个社会最无后顾之忧的群体。一年总有几次能坐在一起吃饭,喝酒,议论。最让人不解的是,他们喜欢议论本地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位置上出现的重要人物,然后等着那个重要人物来喝酒,劝他别太累了,你的工作我们都看得见。他们的饭局一句话能够概括,就像那个重要人物说的那样,你们想着吃什么就吃什么,劳苦功高,别太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了。 </font></p><p><font size="4"> <strong>失业阶层</strong>
</font></p><p><font size="4"> 这是电视报纸最关心的群体,叫他们“下岗工人”。但不能叫“人民下岗工”,语法上有矛盾。他们吃饭的动作叫“扒拉”,像冯巩演的张大民**家的面条似的,还不能露出愁脸,让正在上学的小子失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信心。早上一顿稀拉的稀饭。外加1/3的咸蛋,中午不知在什么地方将就,晚上一家三口炒一盘青菜,儿子说,妈,肉都看不见了。妈说营养好着哩,肉都熬到菜里去了长身体。你长大了要学畜牧专业,妈再给你加一点。 </font></p><p><font size="4"> <strong>农民阶层</strong>
</font></p><p><font size="4"> 农民就是拿着锄头种地的人。这一点现在生活幸福的小孩有点不懂,以为中国农民就是《新闻联播》里那样成天开着联合收割机在田头窜来窜去,那叫工人,叫农业工人,不是农民。他们多是吃自己种的菜、萝卜、豆、葱、蒜,他们一边吃饭一边赶猪,两不耽误。如果要说他们也有饭局的话,大概是闺女出嫁儿子迎娶,那是要精心准备的。厨房间叫“局房”,洗碗叫“出水”,分工明细,纹丝不乱。全村人来了,也是人人吃得下坐得下,皆大欢喜。事先收礼。酒店每桌一千元,自己办大约五百元,甲鱼、河鳗、基围虾(当然都是养殖的),这些不错的东西都搬上来了。晚上算账,差的盈亏相抵略有富余,好的还可以给媳妇一笔钱。夜晚小两口入洞房,当娘的做梦抱孙子。第二天有人来催缴税了。 </font></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