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科知识

    ]

    今天是三月三,你们都忘了.汗..

    【三月三概述】
            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三月三起源】
            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字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三民俗】
            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

            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见下文"三月歌圩节")。

            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见下文"黎族“孚念孚”的传说")。

     

    【三月三其他】
    三月歌圩节: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黎族“孚念孚”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

    其他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道教重要节日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的阐释。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
           夫世有军争,国有武备,由来久矣。囊者豪杰相并,民罹刀兵,乃致茫茫苦海,死兵劫者,冤气聚而难散,魂魄沉而无救,四大之中,六合之内,号哭涕泣,无有已时。故救军旅之祸,刀兵之劫者其不亦大乎!夫若是故,我黎庶乃多祈于太上真武也。太上真武亦称真武大帝,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为净乐国善胜王长子,古燧人氏之后也,籍隶今山西临县。善胜王后有孕四百二十日乃生真武。真武天生神勇,宅心仁厚,亟得大道,以振群伦。及长成,乃捐弃王位,负剑入湖北均县武当山(原称太和山)修炼,凡四十二年,功成得道,摄龟蛇羽化飞天,是为主司军旅之正神,而得普救天下刀兵之恶劫也。至殷商末,真武受元始天尊命,建皂纛玄旗,披发仗剑,助周灭纣,故于姜太公封神之际加封玄武,并号玄天上帝。及明永乐间,成祖朱棣谓真武阴佑其得帝位,因上号“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并自永乐十一年至十七年,征召民工三十万,大修武当山,以报圣恩。嗣后,武当山即成供奉真武之主要道场矣。山西临县真武山、方山县北武当山暨陕西佳县白云山,则为其北方三大道场也。
           窃维临县真武山真武道场,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一说先秦年间,一说宋元时期,其建筑历代屡有修葺,屡有破坏,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始被尽毁。然遗址尚存,信士尚在,故八十年代后又有诸多道徒,群聚武山,举行法事。公元两千年农历庚辰岁三月初三,真武圣诞日,道徒数人及山下居民酒首社家,合议于真武山巅重建真武大帝简易道场。以是故真武山香火重现鼎盛,四方百姓咸感其诚,捐资捐物,图谋修复,盲愚归心,实所感奋。嗟乎,以有真武而得国泰民安,俾使历代死国难之牺牲将士及兆众游魄,咸膺其庇,得受香烟者,是乃仁人之心,道意之真矣夫!于是碑记其盛,永锡传芳。铭曰:紫微帝星初蒙尘,难息狼烟与妖氛,降魔还籍真武计,不战而屈天下兵。王者之师,不可不兴;世界纷争,不可不平;惟天之所佑,无善不彰;奉天以伐恶,无罪不灭。其惟真武用命已矣。
                                            维公元二OO二年壬午岁春月
                                       后学弟子山西佛堂峪刘小烽斋沐敬撰
    (附录):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点评
                                          嬴嘉利
          这篇碑记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议论开始,以议论结尾,首尾相顾,浑然一体。二是议论酣畅,颇有见地。譬如其开篇:“夫世有军争,国有武备,由来久矣。囊者豪杰相并,民罹刀兵,乃致茫茫苦海,死兵劫者,冤气聚而难散,魂魄沉而无救,四大之中,六合之内,号哭涕泣,无有已时。故救军旅之祸,刀兵之劫者其不亦大乎”——从战争的由来已久,写到战争造成人民的死难之惨,阐明了作者对战争死难者的伤悼之情,以及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观点。譬如其结尾:“嗟乎,以有真武而得国泰民安,俾使历代死国难之牺牲将士及兆众游魄,咸膺其庇,得受香烟者,是乃仁人之心,道意之真矣夫”——表明了作者衷心希望和平永驻、国泰民安的心愿,以及其希望历代所有战争死难者的灵魂都能得到慰籍的心愿。作者并且认为实现这样的心愿,也就是仁人的本份和大道的真义。
          综观之,这篇碑记不仅使我们明白了真武山太上真武的来龙去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使我们有所思索。我想这就是这篇碑记的意义罢。